一直都想着要去记录,但是总因为时间不宽裕,或者缺少精力缺少兴致去书写。很多次都会想,我写的这一篇篇手记又不是什么含有干货的技术文章,根本不会有什么人来看的,然而马上又会反驳道这种观点——写手记的初衷本就不是为了挣得他人的目光,更多是对自己生活的记录、对近期思维的整理。当然,倘若有贵人愿意了解我来花心思看这些“流水账”,我还是会抱有感激。
近期,也就是11月这一个月,我主要在做的事情,自然就是我的考研,同时也一直在找日常实习。为了放松,还在看一部名为《小巷人家》的电视剧,它不仅让我回忆起了我儿时的日子,其中的剧情内容也讨论了不少当今普通人仍然面临的困境,两性关系的议题也被纳入其中——所有这些事总体上起着帮助我探索未来人生之路的作用,再具体点,接下来我的考研要如何去进行,女朋友的我的二人关系要如何健康地发展。
所有的文章都应该有一个中心,包括我这种极度碎片化的手记,这是为了在沉静的书写中持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。而本篇的中心,是关乎我的考研和职业,结合现状,我要如何去做决定。
我为什么要读研 —— 从《考研:也许存在的篇章》到《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求生手册》
一日,我本来想着在github上找点考研资料,却不经意间搜到这样一个项目harvey-1au/kaoyan: 《考研:也许存在的序章》。我很好奇,其他的项目都是考研资料汇总,而这样一个项目,内容只是一篇篇Markdown文档,讨论是自己为何因何决定读研,并附上考研的方法论。
才看完几篇,我的兴致便愈发浓厚,并且还明白了,本该是来寻找考研资料的我实际上更应该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考研,我要考研对我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,并且制定下清晰的计划。带着我自己究竟为何考研的问题,我又去到了作者的另外一个纯文档的项目harvey-1au/de-vegetable: 《新生: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》。
这个项目探讨的主题就不是考研了,但是想要弄明白自己究竟为什么要读研,那就要联系到自己的人生规划,而想要在当前有一个初版的规划,先要完成对自己和所处环境的正确认识。截至写稿日期,这个项目在github也就201个star,根本不具有什么影响力,书的作者未曾留名,但大概率也不是什么知名的作者。然而,文档中的很多描写非常贴近我当前面临的困难,作者对自己的描述也很真实。不摆架子,目光和我们这些普通人都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,透过文字,我仿佛真的感觉在和作者对话——这份亲切感和字里行间透露的责任感,使我愿意给出自己的信任。
读到《伪教育之高等教育》这一篇时,随着作者的引导,我又去看了《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求生手册》。这是一本上交大学生自己编纂的小册子,极为露骨地揭露了国内大学的种种弊病,其言辞之直接之强烈,实属前所未见。这种直接,和我现在所处大学时的感同身受,让我急切地把这本小册子分享给自己的朋友。不过当我同自己的班主任一起探讨这本手册当中的一些话题时,我意识到,这本手册仍然具备局限性,且如果面向于青年的话,给出的情绪价值总是高于方法价值。
例如,手册开篇直接抛出“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崩溃”这样的观点,后面在举出部分实例,很容易让深受“PPT教育”的很多大学生不假思索地心生认同。然而应该怎么做,作者给出的方法其核心就是依循自己的需求去做选择、去自学——这的确是一个方法,但实际上是一个大多数大学生心知肚明的事实,不需要由他人重复给出。准确一点来讲,在谈自学之前,没有必要直接爆裂性地给出“大学崩溃”的结论,全局否定中国大学的作用——这样的情绪上升没有必要,也有失偏颇。
这里我所说的“中国大学的作用”,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物质环境这么简单。总体来看,在一个大学里头,教师辅导员不一定是全员恶人,其中一定存在着真正为学生考虑、帮助学生成长的良师。至少,我所在的双非院校就有好几个这样的老师,在长久的以后,我都会记得他们。
作者是上交大的学生,在中国已经是万里挑一又万里挑一的存在了,我认为,尽管手册中的描述再想贴近各中国大学的现状,也难免会有精英主义的偏差,况且手册的名字也明确了人群范围——上交大,初次发表还只在2008年。因此,在经过和班主任的讨论之后,我只能将其视作研究中国大学现状的一个参考。关于这本手册,其实我还有很多想说的,以后有机会单独写一篇文章吧。
从《考研:也许存在的篇章》,我能得到如何备考的方法论,但是在那之前,我要清楚知道自己为什么考研。
于是面见了《新生:从伪教育到自我教育》,从自我开始深究这个原因。
一次偶然,我又去翻阅了《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求生手册》,经由和班主任的谈话,我能够以更加宽和的心态面对我当今所处的大学环境,以更加全面的方式去处理问题。
毫无疑问,这一次的探究之旅,让我在之后的考研/读研之路上步伐更加坚定,沉静。
日常实习依旧未果,不久的将来职业方向的变更
软考结束,这个月也一直有在找日常实习,简历已经投出去几十份,如今仍然没有一个面试,联系到如今就业形势的严峻,心里就会涌上焦虑和悲凉。
实习总是找不到,我自己认为原因可能有两方面:自己的、环境的。
先说自己的:
- 技术水平不高,技术栈的掌握深度也不够,项目不突出。
- 投递简历时,没有按照岗位的描述对简历进行适配性的修改,采取了低效的海投。
- 学历尴尬,就读的双非院校是金融类的院校。
然后是环境的:
- 投递的Java技术方向,就业市场已经过于饱和。
- 现在是11月份,秋招末期,已然不是个好时机,日常实习也难有。
- Java技术栈过于庞杂,随着内卷的加深,默认要学的东西非常多。
经过反思,也和自己认识的一位大一的小同志谈聊过后,再结合目前所掌握的知识,不久的将来(最晚也是读研后)我打算更改自己的职业,从已然过饱和的Java应用开发转向偏向底层的C++/OS开发。当然,开发找不到,测开我也必须考虑。
从Mit 6.S081开始,我开始认识到了很多精彩的CS知识,我想要去学习这些,真正走进计算机的世界。而且我加入的知识星球,学习资源和专业项目也多是C++方向。在如今的世界,操作系统市场仍然由欧美所垄断,中国亟需这方面的技术人才,未来一定会是缺口。
结语
上篇我暂且写到这儿,在下篇,我将由一部电视剧《小巷人家》为出发点,整理一下在11月份我对两性关系的思考,帮助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我们两人的关系该如何健康地发展下去。
感谢分享
比心